青春的脚步 且行且思——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社会实践活动

【申报单位】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项目负责人】曹银娣

【项目概况】

为了帮助、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丰富广大青年的暑期生活和社会经历,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近几年来,成立了多支社会实践服务团,走进社会、深入基层,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发扬“以奉献扬青春,与社会同进步”的精神宗旨,多层次、全方位、深入持久开展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社会实践常态化筹备、制度化管理、模块化操作,经验丰富,已成体系,并可以进行广泛推广实行。

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学生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项目,以“传播科技富基层,宣传文化强农村,增长才干创品牌”为目标,积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通过一系列有特色、有影响、有成效的活动,在创新中出特色、在落实中出成效,被认为是彰显学院特色、把握青年特点、引领学生思考、服务学生成长的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

通过社会实践,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创新了大学生理论学习的新模式,巩固了学生专业知识;实现了项目化运作,提高了学生服务社会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建立了实践基地,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项目说明材料】

青春的脚步

——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年学生服务社会、施展才华、磨练意志的大课堂,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切实有效地开展社会实践,融“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于一体,使学生从中认识社会,提高了学生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一、项目目标及思路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传承文明、传承知识的社会重任,可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尚处在可塑性极强的时期,且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十多年来虽然接收了大量的文字性知识传授,但“书上学来终觉浅”,社会实践和体验成为亟待开启的必修课。因此,我们把目标定位在: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中社会实践这一载体,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实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改进和创新大学生理论转化方式,提升理论联系实践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四年来,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成立了多支社会实践服务团,按照“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基本原则,以科技下乡、企业帮扶、社会调查、政策宣讲、义务支教、环境保护、文艺汇演等内容开展活动。以“学生有收获、活动有成果、品牌有特色、媒体有声音”为目标,践行胡锦涛同志“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重要指示,提高广大同学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本领,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导,培养他们服务社会、乐于奉献的精神。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从2008年开始,在学院党委领导的积极倡导和团委老师的亲自带领下,开始了以学院的学生会科技实践部为依托,将学院专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逐步把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品牌化,形成了多支年级结构合理、“传、帮、超”氛围浓厚的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实践细节,使社会实践常态化

四年来,我院高度重视优秀服务文化的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社会实践,积极创建多方位、多角度社会实践服务团队。

通过学习、调研、思考、分析,以“传播科技富基层,宣传文化强农村,增长才干创品牌”为目标,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就是一切以社会对于科技、文化的需求为本,提供优质的科学技术服务,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总结、进步的活动。

(二)转变实践理念,运用现代管理方法,使社会实践制度化

转变实践理念是社会实践的第一步,就是打破原先那种现时招兵、临阵磨枪的社会实践模式,在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社会需求为基础,以培训为平台,不断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制度体系,将社会实践贯彻到日常教学中,列为大学培养方案中的的必修课程。

(三)以模块活动为载体,确定着力点,使社会实践品牌化

我们的社会实践已经逐步实现了模块化,政策宣传、科技服务、文艺演出、参观交流是已经非常成熟的四大板块。

1.政策宣传

我们是播种的队伍,走到哪里,把国家相关的政策宣传到哪里。我们服务团被当地群众称为“热心天使”,得到了高度的赞扬。尤其是在四川布拖地区进行社会实践过程中,少数民族同胞用他们别样而热情的方式欢迎我们,在我们宣传和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过程中,得到了他们积极的回应。

2.科技服务

了解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状况及信息化普及情况,普及电脑基本知识,特别是宣传如何正确使用网络,避免网络不良文化的传播,参与当地精神文明建设,使当地群众了解如何利用科技拓展致富道路。

在汶上实践过程中,服务团整个参与了汶上县网络信息化建设,帮助他们更新了网络结构和网页设计,得到了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一致认同。

3.文艺演出

文艺演出是实践服务团队一项重要活动,通过慰问演出和交流演出的形式,带给地方一些放松体验的全新感受,同时,也彰显我院同学的青春张力与无限热情及对社会的高度关注,增强了文化的交流,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汶上、军队、不拖、诸城等各地都留下了我们团队靓丽的身影、优美的舞姿、嘹亮的歌声。

4.参观交流

通过参与一系列的交流参观教育活动,使在校大学生认识自己、回顾历史、感受社会,有助于每个同学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沂蒙,老区人民的朴实作风和奉献精神牢牢留在了实践服务队员的心里;在部队参观,让我们了解了我党军队发展的历程和军队编制;在企业参观交流,使我们明了了企业发展的规律和企业需求人才的方向;在布拖,我们充分体会了民族文化的差异,了解了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三、工作成效

近年来,学校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对社会实践工作给予重点指导。学校党委副书记刘国秋同志为社会实践成果集撰写了序言。学院党委副书记杨凯同志从社会实践服务团的项目申报、队员选拔、洽谈实践基地等全程给予指导并亲自带队参加。院团委全体老师共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

(一)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通过开展社会观察和调研,帮助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主动适应社会要求,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成长,起到了催化剂和助推器作用。

(二)创新了大学生理论学习的新模式,巩固了学生专业知识

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以“调动学生理论学习的主体性,体现学生理论学习的参与性,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创造性”为指导思想,探索出了大学生理论学习的新模式和有效机制。

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检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了解社会对科技知识的需求,进一步激发了学好专业知识的热情,巩固了理论知识,提高了专业技能。

(三)项目运作,提高了学生服务社会能力

社会实践的项目通过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通过项目化运作选拔机制,科学地组建实践团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服务了社会,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高了服务社会能力。

(四)提升素质,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开展社会实践及就业见习实践活动,依托社会实践活动平台,结合所学专业,到农村、企业、社区、机关等地开展就业见习活动,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和认知能力,有力地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了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学生的就业工作。

(五)建立基地,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坚持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参与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了四川省布拖县团县委、平邑九间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山东朱老大食品有限公司、山东得利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潍坊泰和现代农业种植有限公司等21个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

四、取得的经验

(一)学校重视是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思路、方法和步骤等相关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作出了详细部署,特别是通过各学院提前申报、评选和交流,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指导和组织保证。

(二)重点策划是基础

学院团委充分调研、总体规划、科学论证,精心策划每年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每年春季开学后就开始精心准备,按照“量体裁衣”的原则认真做好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内容设计。

学院在组建学院重点团队时,严格按照“三个三”的活动原则,即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企业;了解国情,了解社情,了解民情;提高责任意识,提高思想素质,提高实践能力。让社会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陶冶情操的人生砺炼场,同时保证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圆满成功。

(三)完善机制是根本

各种保障机制是确保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学院通过成立以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育教学总体规划,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需的活动资金,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制定详细安全预案,编印安全指南,为学生购买保险,确保师生安全和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四)宣传总结是关键

学院注意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加强活动及成果的宣传、总结和推广,扩大社会实践活动影响。在筹备活动时,我们向众多媒体发出了邀请函和活动策划书,先后得到了几十家新闻媒体的响应和支持。

在活动开展中,新华网、人民网、中国共青团网站、山东共青团、山东学校工作网、山东青年报、中国日报、齐鲁晚报、凉山日报、优酷网等几十家媒体对活动给予了关注与报道,发表了1000余篇通讯稿。山东汶上电视台、山东临沂电视台、山东高密电视台以及四川布托电视台、福建莆田电视台等实践地电视台也跟踪报道,在专题栏目进行播出,并被优酷视频网转载。

(五)提高锻炼是目的

同学们通过耳闻目睹,了解了基层农村的巨大变化,不仅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了专业知识技能,还学会在了解实际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知识技能优势,真正做到”以知识奉献社会,以才干服务人民”。

五、项目取得的成果

2008年以来,学院连续四年被评为省级优秀服务团和校级优秀组织单位。 2009、2010年组织的“追寻红色足迹,弘扬沂蒙精神”和“情牵布拖促和谐,民族团结一家亲”服务团两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服务团。同时还组建了“携手科技促发展,延伸致富信息路”服务团和“互联网在潍坊农村地区的普及状况”服务团等4支省级重点团队,另有5支校级重点服务团队,以及500余支社会实践小分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达10000余人次,提交实践报告13000余篇,反映活动情况的的影像资料近百余份,发放宣传材料20000余份,活动范围涉及四川省布拖县、福建省莆田市及山东省几乎所有区县。

有1人次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重点团队优秀指导者,8人次被评为山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者,21人次被评为山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

目前,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学生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项目,积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通过一系列有特色、有影响、有成效的活动,在创新中出特色、在落实中出成效,受到一致好评,被认为是彰显学院特色、把握青年特点、引领学生思考、服务学生成长的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

青岛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鲁ICP备05022851号

地址:青岛市城阳区长城路700号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